隨著計算機和電子技術的飛躍發展,促進了工業生產現代化和機器設備的大型化、連續化、高速化和自動化,因此而迅速發展起來一門以高等數學、物理、化學、電子技術、機電設備失效學為基礎的新興學科――設備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學。它是現代化設備維修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日益成為設備維修管理工作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設備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學對確保機械設備的安全運行、提高產品質量、節約維修費用以及防止環境污染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生產中運用設備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技術,可降低設備突發故障的發生和維修費用的減少,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1.關于突發故障
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曾發生過一系列驚人的重大設備事故。這都給企業帶來了大的經濟損失甚至政治影響。
如:美國三里島核電站重大泄露事故、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導致放射性物質放入大氣,造成嚴重的國際影響近期備受關注的大連石油管道爆炸事故以及美國墨西哥海灣漏油事故等。
這種情況在國內也同樣存在。例如:大連某石油廠爆炸事故,河南某鋼廠的電纜失火事故等。
以上典型案例都說明了由于缺乏對設備診斷的足夠認識,因而措施不力,不能早期發現故障并使之得到控制,終于導致事故爆發。若能認真推廣和應用設備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技術,充分掌握設備運行現狀,及時找出存在故障的部位和原因,以及科學地進行趨勢分析,果斷地采取有效措施,就完全可能及時防止重大設備事故的發生,從
其可能產生的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中得到效益。
2.關于維修費用
在人類生產發展史上,設備維修體制的發展經歷了從不定期到定期,又到不定期這樣幾個階段,它反應了如何獲得經濟效益的事實。
事后維修方式因對事故發生難以預料,往往會造成設備的嚴重損壞,既不安全而且又延長了檢修時間,修理費用大。
計劃維修是建立在設備故障率的統計分析基礎上的,其檢修期遠遠小于短故障期,因此可以保證不會出現設備損壞的嚴重故障,但是往往要使還能運行一段時間的設備停下檢修,既減少了產量又增加了維修費用,造成所謂“過剩維修”,這對于現代化大型連續生產企業,其不合理是明顯的。這種“過剩維修”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可從某公司的統計予以說明,由于該公司過去按規定每年必須停車大修一次,致使其生產要少收入利潤4,000萬元左右,大修耗資4,270萬元,總計為8270元,而國外同類企業每3至4年才維修一次,相比之下,過剩維修的損失是其可觀的。
而以狀態監測為基礎的預知維修,是不規定檢修周期,但是要定期或連續地對設備進行狀態監測,并根據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的結果,查明設備有無劣化或故障征兆,再安排在必要時進行修理。它能在設備失效前檢測和診斷出所存在的故障,并可較準確地估計出連續運行的可靠時間,因而設備使用壽命長,意外停機事故少,還有因過剩維修受到控制,從而減少了備件消耗和維修工作量,也可防止因檢修而出現的人為故障,從而終導致使維修費用低。 |